被遺忘的角落──九澳聖母村
吳嘉偉,八十後,熱愛文學、戲劇、電影。
九澳聖母村、或是九澳痲瘋村,這個名字對於部份澳門人,尤其是年輕一代來講,可以話相當陌生。而這個位於路環島最東面的神秘之境,韻含著一整個世紀的澳門痲瘋病史。而隨著痲瘋病於本澳絕跡,遠離人煙、深藏隱匿的九澳聖母村亦漸漸成為被人們所遺忘的角落。
澳門開埠初期,所有痲瘋病人都是安置在望德堂區,故該區亦有“瘋堂”之稱。十九世紀中後期,由於望德堂區人口漸增,在居民的反對聲音之下,當時澳葡政府決定將痲瘋病人遷出,再經過多番考量之後,最後決定選址九澳聖母村作為合適安置場所,而這一批,也就是澳門最後一批痲瘋病人,得以在這裏安渡餘生了。
聖母村成立初期痲瘋病人的數目並不是太多,不過由於當時醫療設備不足,所以病人的數目於上世紀初開始漸漸增加。聖母村內收容病人的住所一共有五間,全屬葡萄牙式單層小屋建築風格;
高峰時期,小小的舍屋內會住著約二十位病人,屋內擺放著多張兩層床甚至三層床,環境相當擠擁。於小屋旁邊,有一間呈“L”字形,面積比較大的房舍,據說是聖母村的舊教堂地址,不過說到聖母村內的教堂,現在大家都會放眼於外型突出七苦聖母小堂;這座小堂重建於1966年,專為痲瘋病人而設,與痲瘋病院相鄰;外形呈三角的教堂,加上周遭的破落美感,長久以來,都是攝影發燒友的愛好之地。
五間舍屋,一間教堂舊址,一座七苦聖母小堂,構成了當時的聖母村。九澳村與聖母村相近,根據九澳村村民所講,當時痲瘋病人除了會獲政府配給糧食物資外,還會在村內種植蔬果,以及到山後的海邊打漁,自給自足;由於疾病使他們外型殘缺,行動不便,故痲瘋病人亦相當安分守己,不會胡亂走動;而昔日的九澳村,生活比較窮苦,資源亦相對缺乏,而當時聖母村的痲瘋病人也會把政府接濟的剩餘物資,送給九澳村的村民,可見痲瘋病人雖然受到疾病的煎熬,以及人們歧異的目光,可幸他們內裏仍然保存著一顆關愛的心。說起九澳聖母村的事跡,不得不提宅心仁厚的胡子義神父。六十年代初,當時仍然有很多人害怕痲瘋病,但胡子義神父自告奮勇,隻身來到荒涼的聖母村,接手照顧痲瘋病人。胡神父悉心照顧著所有的痲瘋病人,於村內建水池、製發電機、造林種菜、以及開設小工場,用了幾年的時間,便把聖母村整治過來。由於痲瘋病人只能於村內終老,而且他們大多已經無親故,所以當他們去世時,亦會安葬於聖母村的後山上,而神父亦為他們進行彌撒。
上世紀初,痲瘋病院係由教堂以及澳葡政府一起合作管理,痲瘋病人在此可以得到兩餐溫飽,以及治療;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痲瘋病院由當時社會工作司接管,更於1991年在原址加建起九澳老人院,繼續收容當年染有痲瘋病,而又康復的長者,令他們得到適當的照顧,安享晚年。於2012年年尾時,九澳老人院已經遷出聖母村,由於舊址將會遷拆,故老人院需要搬到另一個地方暫住,而特區政府亦將會在九澳的另一個地方,興建一所新的安老院去安置這批長者。在此希望長者們到新環境後,繼續過著安靜舒適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