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偉
話說在今年年中時,本人所屬的表演藝術團體——「兄弟班藝術會」,接到一個文化局局方的邀請,參與製作一個和氹仔歷史文化有關的「文化深度遊.戲」項目,以戲劇導賞為形式,配以氹仔文化為內容的演出。這個項目是文化局方銳意鼓勵本地藝術工作者深入澳門社區,在探索地區文化底蘊的同時,能以其擅長的藝術手法,把人和社區作出相應的連繫,本人覺得尤其是在這個「疫情時代」,在對外出行相當困難的時候,開發本地文旅資源,也是一種為將來作準備的方法。作為一個關心本地的藝術社團,加上我本人是氹仔長大的身份,更推使我們想要好好製作這個「文化深度遊.戲」項目。
近年劇本殺、密室逃脫等遊戲大行其道,承接著我們去年自家創作的沉浸式演出《謎.伶》,我們希望這一個「文化深度遊.戲」的演出可以打破傳統的導賞形式,以參與度高的面向,讓觀眾可以主動地介入於演出當中,他們不單有需要代入預設的角色中,更需要在現場查找一些通關線索,才可以完成演出,因為整個演出大部份時間都會待在一個方正的地方進行,所以便有了《謎.盒》這個劇名。如果要數到氹仔一些不為大眾所熟知的歷史,氹仔電燈局是「嘉模會堂」的舊址,所以我們一開始就決定以嘉模會堂作為演出地點,再由它廷伸到其他地標和故事,可惜事與願違,在八月時所爆發的疫情,令嘉模會堂成為了全民核酸檢測點,所以不予外借,正值苦惱場地之時,我想到了氹仔坊眾聯誼會,最後幸得到坊會的支持和幫助,我們終於把演出場地敲定了,在這個具有街區歷史紛圍的地址內,進行文化深度遊的演出更別具意義。
這次的《謎.盒》除了得到坊會的場地協助外,還要謝謝「老氹仔」黎鴻健先生的大力支持,讓我們可以起用他的著作《氹仔情懷》中的資料及珍貴相片,我們也從中蒐集到20世紀中後期,氹仔人的生活狀況,從而創作了演出中的一個家庭裏的三個角色,一個電燈區職員、一位女攤販、一位炮竹業女工,由他們的戲劇中,讓觀眾了解到昔日氹仔人的生活和歷史。畢竟是一個普及式演出,它所覆蓋的議題不能太多,故事主要包含三個內容,由電燈局電力轉換、炮竹廠的意外,以及復原所的職能,一個45分鐘的演出,能讓觀眾深刻地了解到這三個歷史,我覺得已經足夠了,再加上解謎、互動、以及親手製造仿炮竹的過程,在趣味和介紹並重的方式之下,期望新一輩的澳門人,都可以對這些已經塵封的過去逸事有所了解,這也是我這個「新氹仔」需要肩負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