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愛如山

冉樹蒼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包括甘肅在內的西北大地一片旱象,莊稼絕收,人們生活靠政府救濟的紅薯片等充饑,連山上的草木都乾枯了,百姓們只好拋挖草根作為造做飯的資源,春冬秋季農家的孩子拿著鐵耙子在山野摳集柴草,帶回家長的留作做飯用短的燒炕取暖。漢岔鄉東北側的山坳裏住著一戶楊姓人家,因家境多難和三個孩子都考上一本大學而遠近聞名,父愛如山這話在這位學生家長的言行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如此年景的1974年,表弟(其實非亲非故是我為親近他的稱呼)父親不幸病故,十歲不幾的他十分懂事,輟學回家承擔起犁地收種的田間活兒,母子倆相依為命,母親用血汗養育兒子成長娶妻成家,正趕上農村單幹承包,雨水又合節,生活剛進入溫飽邊沿,災難卻悄悄降臨,母親乏力無食欲,後經醫院活檢和會診為癌癥晚期,醫師說若堅持化療,需十多萬元估計能延長一年半載,不化療可能活上兩三個月。表弟聽罷癱在地上,家裏僅有的兩千多元在蘭州醫院兩三天已所剩無幾了。回家後雖不管晝夜盡心竭力侍陪母親,三個月後母親還是撒手人寰。從此表弟沉默寡言,與妻子攜手撫育兒女成長,孩子的活潑可愛給這個家帶來了希望和樂趣。一九九六年春節後妻子隨同鄰居去白銀某磚瓦廠打工掙錢,只幹了三天在工地發生意外身故!此時的小楊在絕望中充滿怨恨,恨蒼天無情,怨命運苦難,心裏盤算著發生厄難的節點,父親去世八年後母親走了,緊接著八年妻子又歿了。折磨的小楊像失去魂魄的遊靈萎靡不振,黑夜裏站在炕前望著熟睡的三個孩子情難控禁的淚珠流個不停,想大聲嚎啕又怕驚醒孩子,他在說到這裏熱淚盈眶語言停頓,我也流淚了。他說那些日子確實是度日如年,陪伴孩子的難眠長夜裏,思索最多的是如何供養孩子讀書,如何做好孩子的母親。天不亮烙好饃饃,幫兩個女兒整理好書包,蒙蒙亮時目送她們向學校走去,白天把三歲的楊博背在背上忙活在農田,就這樣經過無數個寒暑終於供三個孩子在漢岔鄉讀完小學初中,都以優秀的成績考入會寧一中,及後都考上了一本大學。歷程的艱辛可想而知,这是多麼真切偉大的父愛啊!

楊博(左1)與二姐楊亞麗
楊博(左2)和同學們跟黎先生深談(2012)
楊博和黎先生2011年首次見面

  2010年臘月我曾去看訪表弟家,因路面窄租車不能步行前進,北風呼嘯夾雜著零星的雪花,天空籠罩在黃風土霧中,寒冷引發了我的肺心病喘不過氣,到他家裏沒有一切可以取暖的,冷冷清清似乎與外邊一樣寒涼,表弟拿起桌子上的少半瓶白酒給我倒了小半杯,喝下去後頓感熱和許多,拍完照片已是夜幕降臨。當月我就把資料傳給黎鴻健秘書後,楊博獲得澳門樂善行資助由當年高中、大學、研究生至現在的博士生。並在黎先生2011及12兩年來甘肅家訪時,與在會寧縣城讀書受澳門樂善行資助的同學,得黎先生邀請一起晚膳。曾飽受經濟窘迫的楊博父親每次與我交談時,總說出澳門樂善行是楊博和他們全家的救星,這是他發自肺腑的感恩語言!

小楊漢岔鄉老家外貌
楊博(右1)、筆者、黎先生和受助同學晚膳後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