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音樂劇《北緯22°咖啡店》
我和音樂劇《北緯22°咖啡店》 吳嘉偉 「85°C到92°C為沖泡咖啡的最佳水溫,過冷偏酸、過熱偏苦,正如對人付出的感情一樣,要恰到好處。」這句宣傳語句可說是連結了我這2年的創作生活,由2017年在台灣進修時創作了《L.O.V.E》音樂劇(《北緯22°咖啡店》的原形),直到2019年終於可以把這個演出帶回我自己的家——澳門,進行重製的過程確實是倍感興奮,不論是和台灣團隊、還是澳門團隊的合作,我也是一直秉持著「最佳水溫」的態度,希望所有參與的人員都可以感受到戲裏想要表達的溫度和情感。 作為一名新手導演和編劇,我需要磨鍊和沉澱的還有很多,而作為創作人,我很慶幸自己有不少的媒介和渠道去解釋、去分享自己的作品。多人都寫劇本,但卻並不是所有的劇本都可以得到製作資源把它呈現出來,我是其中的幸運兒。當初希望把在台灣讀書時所見到的社會現象寫成劇本參加比賽,所以便生成了《北緯22°咖啡店》,裏面的角色和事件都是經過一些生活上的觀察所萃取出來,希望這群角色被組合在一起時,可以既有趣又貼近生活。台灣的咖啡店很多,好像每一個顧客都會有著自己的故事,不同背景的人集中在同一個維度之中,感覺可以拼發出很多火花,這就是我的創作發想:醉心咖啡的年青人、性格樂天但背景神秘的老婆婆、一對有溝通問題但即將成為父母的夫妻、想證明自己價值的外科醫生、懷才不遇的樂手、多次相親失敗的剩女店長、一個即將出國的少女……這些客人各自都有要解決的事,他們在咖啡店所發生的一切都是推進劇情的小節。 自己的創作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會遺傳著一種作者的DNA,《北緯22°咖啡店》也一樣,裏面一些價值觀、一些人生態度,我都希望透過角色幫我代言,例如Susan婆的及時行樂、想愛便愛的精神、為理想努力前進的小萱、敢於追求愛情而不妥協的Tina姐、不再因身份而否定自己的春橋……同時,我也暗藏了一些符號在裏面,看看有沒有觀眾能拆解,其中一個的訊息就是「生、老、病、死」的表徵,阿美在咖啡店產子、Susan婆對過去的懷緬、以及她的病和離世,把這四個元素濃縮在1個半小時的演出當中;而題名「北緯22°」,除了是澳門緯度以外,更是咖啡生產的合適緯度範圍,甚至和Susan丈夫的承諾「環遊世界」旅行有關連等等,這些都是我讀碩士時,研究「符號學」所帶給我的啟發,如果能理解到當中想要滲透的思想,我想我們思想應該還挺接近的。 咖啡需要時間烘焙,人需要時間成長,然而,作品也是。正如我每一場謝幕所說:「我不是出色的導演和編劇,但我擁有一批出色的演員和製作團隊,他們都願意給我最好的東西,把這個戲力臻完美。」作品尚有很多不完善和未夠成熟的編導處理,一切意見我也虛心受教,希望可以吸收多點觀眾的回饋,因為一切都來得寶貴。記得台灣進修時的一位教授說過:「做表演藝術,就是不斷的通過發表作品,去靠近自己心中的那朵百合花。」而《北緯22°咖啡店》則像是我心中的那杯咖啡,希望它的香氣、味道、口感都能讓大家喜歡。回想起當初創作的起源,以及在過程中一直想要秉持的,就是希望可以透過這個作品和觀眾產生共鳴和連結,是溫暖的、是歡樂的、是傷感的、是勾起某些同感和回憶的,我統統想要,一個既大或小的編導「野心」。感謝團隊和五場的觀眾、以及我的家人朋友,讓我在這次重製的過程中,二度重新感受很多情、很多愛,雖然不知道這家「北緯22°咖啡店」將來會不會再次開業,但這些感受我永誌不忘。「荊棘滿途,無畏路障;他朝有緣,仍會遇上。」 音樂劇《北緯22°咖啡店》宣傳照 音樂劇《北緯22°咖啡店》劇照(一) 音樂劇《北緯22°咖啡店》劇照(二) 音樂劇《北緯22°咖啡店》劇照(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