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over_Moisten_things_silently

潤物無聲

潤物無聲 春風化雨 潤物細無聲 助學是切實扶助國內偏遠地區孤貧學子的舉措,受助同學完成大學課程,已能解開世代貧窮的枷鎖、開創新生!從以下畢業同學的文章,可體會到你的善舉,已默默地改變孤貧孩子一生的命運.. 甘肅李紹民:我永遠的親人 02/01/2021 甘肅李綺:不忘過去 做好現在 實現未來 16/07/2020 甘肅劉凡荷:我選擇堅持 20/01/2020 十八年的學緣如血緣 19/12/2019 甘肅盧彩霞:步入工作後的感受 08/07/2019 甘肅何麗君:生活感悟 26/03/2019 甘肅高占強:澳門樂善行成就了我和我的家庭 20/03/2019 甘肅楊佩穎:書到用時才知少 05/01/2019 甘肅馬小平:在新疆的日子 28/03/2018 貴州田海港:我路途上的樂善 28/03/2018 甘肅王永剛:心中的承諾 14/12/2017 甘肅杜學龍:資助大恩 沒齒不忘 28/07/2017 甘肅鄧鳳:初入幼教工作的感想 14/03/2017 甘肅沈永乾:澳門樂善行關扶我茁壯成長 14/12/2016 甘肅張鵬:六年心路 25/06/2012

28_P9_1_

我與戲劇

我與戲劇   吳嘉偉 2000年,春天。 「嘉偉,要不要來學校戲劇社的甄選?」 「好呀!」 當時一個的不假思索的決定,影響了我至今已經有十五年了。 有時候,我經常會想,若果當初沒有接觸戲劇,現在的我是怎樣?成為學校的老師?當個朝九晚六的白領?仍然在拼命投考公務員?我說不準,但對於自少功課成績不是特別優秀、四肢又不發達、沒有機電頭腦的我來說,遇到「戲劇」,簡直是如獲至寶,這是一個由興趣,變成目標、再成為追逐的過程。       孩提時,我就已經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小孩;在家裏拿起姐姐的紙娃娃做偶戲的是我;突然跳上沙發演起電視肥皂劇的是我;在朋友圈子中編起劇情,大玩正邪大戰的那個也是我。這種跟著電視裝模作樣裝,愛扮愛演的舉動,往往都能逗得家人和朋友樂不可支的,現在回想過來,那時候的我可能已經蘊涵了愛表演的種子了。直到高中三年級,我得了校際戲劇比賽的演員獎,我開始漸漸察覺戲劇在我心中的位置,能在眾人面前盡情地表演是一件多有滿足感的事,觀眾會因為你的表現而被牽動出各種情感和思想,而自己亦能從劇作中找到新天新地。       升讀大學時,那單純純粹的想要留在澳門演戲的慾望越來越高漲,由於大學生很有本錢去做戲劇創作,包括時間和思想上,所以除了兼顧本科以外,基本上我都把時間拿去排戲,接觸到的戲劇類型也越來越多,包括兒童劇、音樂劇、形體劇場、時政諷刺劇、集體創作劇等等……大學畢業後,我投身了澳門電視台節目主持的工作,這種需要把特定情感/資訊傳遞給觀眾的職業,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截然不同的磨練。這幾年,也是我戲劇路上的轉捩點,戲劇的參與也是一如既往的積極,在各種的機遇之下,我遇上了很多戲劇專業上的老師和導演,在課堂、或是排演之中,讓我感受到一個真真正正戲劇藝術工作者應有的態度和專業能力。在求知慾的驅使下,了解得越多,就越覺得自己學得太少、見得太少,加上經過諸位老師的薰陶底下,我萌生了要進入專業學校學習的慾望,萌生了想要當一個專業演員的慾望。       幾經波折,終於讓我考上了台灣的表演藝術研究所,在自己將要到「而立」之年前,趕上了追逐夢想的班車;重拾書包上學,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可幸的是,台灣的文化環境和戲劇氛圍相對比亞洲其他地區,來得多元多樣、而且包容性廣,絕對是學習戲劇的一個「良田」,連我也期待經過幾年學習後的自己,自己將會變成怎樣。       以前,覺得自己甚麼都不會,只會演戲;現在,好像會做很多其他事,可發現,我只喜歡演戲。這個碩士課程,對我來說已經不單單是一個學位、一張證書,而是一個蘊釀多年的夢想的一個起點。記得之前,回到母校和學弟妹們分享經歷,那時候,看著台下十六、七歲的同學,驀然想起當年那個同樣坐在這個禮堂,穿著一樣校服的自己,要不是早早讓我在最好的時間遇上了這個改變人生的興趣,我想今天的我也不會如此勇敢地走著自己的路。 小時候的我,已經是個古靈精怪的小孩。 2005校際戲劇比賽頒優秀男演員獎(左二) 話劇《完蛋的Bug》(2015)劇照 初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27_P9_1_

有些地方,還真要早點去(下)

──西域風光:寧夏、甘肅、青海 吳嘉偉   不到沙漠都不知道自己是多能喝水,不到敦煌都不知道自己是多無知,不認識你們都不知自己是多幸運;旅行主要有三個好處,開闊眼界、了解自己、認識朋友;這次的敦煌之行,除了補充了自己的歷史以外,更讓人高興的是又收獲了一群好伙伴,在路上認識的人總有一種莫名的默契,可能就是因為想法相近,才會踏進同一個地方,住進同一家青年旅舍,在同一個旅程中學習了解自己,了解世界。   甘肅敦煌的景點多,而且獨特,是一個相當優質的旅遊聖地;小時候經常聽說月牙泉的神奇,一直想要去一睹它的風采,想起那些明信片內「大漠黃沙」的照片,即將實景眼前,真是有些迫不及待。從市區坐上大巴,十多分鐘後,我們便到了月牙泉所在的鳴沙山景區了,作為南方的孩子,最多也是看過沙灘,卻從未到過沙漠;在舉步維艱的沙丘裏,會感受到幼細的沙粒從陣風中滑過臉頰,我們費盡力氣終於爬上了一個小丘半腰,回頭放眼一望,終於看到了呈月兒狀的月牙泉,這個被乾旱漠地所包圍的綠洲,孤高秀麗、靈氣神秘,千百年來為世人帶來不少故事和神話,據說當年唐三藏裹赴西天取經,路經敦煌一帶的戈壁灘,缺水乏力時,都是被月牙泉救了一命;現在這裏一座亭台、數寸綠茸、泉水清淨,看似穩當,但由於近年水土流失,月牙泉的泉水亦急劇下降,當局不得不採取各種措施去為月牙泉「補水」,以使其免於枯竭,如果環境再受破壞,「不涸月牙泉」這個光景恐怕也難以保存了。   敦煌的雅丹國家地質公園,可以說是旅客必到之地,雅丹地貌是一種由多年前的湖泊沉積地層,因地表運動,而令岩層露出地面,加上強烈的風蝕剝落,使大片岩層形成了一種奇特無比的形態。雅丹地貌,中國境內為數也不少,但以敦煌的這個最為獨特峻美,園區內的岩層受自然的雕琢,顯得造型別樹一幟,各種動物形態栩栩如生,神氣活現,當中有一景為「艦隊歸航」,大片的形如船艦的岩石一望無際,景色相當壯觀;日落,是這裏最美的時份,夕陽西下,紅霞照落泛黃泛金的雅丹地貌,美不勝收,這裏是我去過最漂亮的雅丹地貌。   再投緣的人也都有分別的一天,和小伙伴們告辭後,我便孤身向青海出發。來青海省,大部份人都想看青海湖,而我卻對中國的「天空之鏡」茶卡鹽湖比較感興趣;先到青海湖欣賞這個如海一樣狀闊的中國內陸最大咸水湖後,一到茶卡鹽湖就下起大雨,無奈被迫折返。但作為一個倔強的人,不到鹽湖心不死,守候了三個陰天後,我重整旗鼓,坐了4個小時的火車,終於讓我見識到大晴天的茶卡鹽湖了;避開了人最密集的區域,立即奔往景區的深處,走在小火車的軌道上,兩旁潔白的鹽晶反射出耀眼的陽光,由於人少,被泛起的漣漪較少,湖面終於造出了波平如鏡的倒影效果,等候終於換來了價值。有朋友反映現在的鹽層被遊客踏碎,湖面變得污泥處處,但經過維護以後,今天的鹽湖情況已經好很多,不過還得要旅遊們好好愛惜,不然要看「天空之鏡」真的要花大錢去南美的玻利維亞了,所以說,有些地方,還真是要早點去! 旅行中認識的朋友 往往有一種識於微時的感覺 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月牙泉不同的美態 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有「魔鬼城」的稱號,因為大風吹過會發出嗚呼的聲音 大晴天的陽光,為茶卡鹽湖加了不少分數 鹽湖的倒影有如鏡子般清淨明朗

28_P7_1_

九寨溝黃龍仙境地域

  九寨溝黃龍仙境地域 胡浩強 如歌如詩的旅程 九寨溝有中國仙境地域之稱,湖光山色,畫意不盡,特別是深秋季節,漫山遍野的紅葉、黃葉,與雪山湖泊匯聚成浪漫的童畫世界;九寨溝美在靜悄悄之間,讓語言無聲無息,難以言詞。   九寨溝是中國中唯一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生物保護區」兩項桂冠的勝地。位於四川省西北部,有「九寨天堂」美譽,若不親臨其境,難以領悟天堂的涵義。曲折狹長的九寨溝山谷,海拔在2,700公尺至4,800公尺之間,形成生態不同的森林、生物地域,許多瀕臨的動、植物物種,包括大熊貓和牛角羚羊等。 格調一絕藏族風情 九寨溝仙境地域 進入九寨溝如入夢幻的美景中,四季景色幻變,春花秋葉。特別10月下旬至11月初,是最佳季節。九寨溝因有九個藏族村寨而得名,自然景區內的海子、疊瀑、雪峰以及奇異藏族風情,格調自成一派,風情獨具。   九寨溝景觀主要分佈在樹正溝、日則溝、則查窪溝三條主溝內,樹正溝內的樹正群海,共有大小湖泊約40多個;「海子」是藏語即「湖泊」,日則溝是九寨溝風景區的中心,區內雄偉壯觀的瀑布;珍珠灘瀑布、諾日朗瀑布、熊貓海瀑布,超過100多處高山湖泊、流泉飛瀑等大自然景觀。   則查窪溝的長海、五彩池讓九寨溝美得奇特,水色透底,令人心動。九寨溝的山,為大原始森林所覆蓋,色彩迷人,被譽之為「童話世界」「人間仙境」。走在浪漫秋色的原始森林之中,彷彿進入如歌如詩的夢幻旅程。   鄰近九寨溝的黃龍景區,也擁有「世界自然遺產」的稱譽,在海拔3,000公尺至3,900公尺之間行走,沿途可觀賞壯麗的雪山景色,途中可看到當年紅軍長征翻越大雪山的紀念碑;觀賞岷山主峰「雪寶頂」,海拔5,588公尺的雪峰。   黃龍景區內的沉積鈣化物、熔岩,組成獨特絢麗的黃色地質稱為黃龍,地質鈣化物,色調如金沙鋪地。迷人清澈的五色彩池,古樸藏族寺廟黃龍寺,脫俗的雪山奇景。五彩池在海拔3,750公尺的高山之上,徒步到黃龍寺及五彩池,來回約半天時間,遊客可能會出現高山症反應,登山高度要量力而為。 雪山中的蕭黃龍寺 樹正群海瀑布

27_P7_1_used

波蘭雙城故事

波蘭雙城故事   胡浩強 波蘭首都華沙,這個充滿傳奇的城市,二戰期間,希特勒下令,要華沙在世界上消失,結果死傷無數,波蘭人被迫逃離家園。全市被炸成一片瓦礫,大部分建築物被摧毀,圖書館與博物館的珍貴藏品,被偷運往德國。   二戰之前,波蘭是多民族國家,猶太人的聚集地,現在則以波蘭人為主。戰爭結束後,堅毅的波蘭人,心愛自己的首都,依照戰前留下的繪畫、攝影作品,進行華沙城的重建工作。 華沙的夏宮 古典的華沙城 一步一腳印地將舊城街道、教堂,經過艱辛的努力,華沙城終於得以重見天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80年,將華沙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組織評價「華沙的重生,是13世紀至20世紀建築史上,不可抹滅的世界遺產」,是人類反戰追求和平的典範。   城中廣場高高聳立的紀念碑,是1644年國王齊格蒙特三世,遷都華沙時建造的,波蘭原來的首都是克拉克夫。現在看到的紀念碑是1949年重新建造的。紅磚城堡艷麗壯觀,坐在古城廣場上一邊喝咖啡,一邊欣賞古城深厚的文化和經典故事。波蘭有不少著名的人物,像哥白尼、居禮夫人、蕭邦、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等。 優美的花布衣裳少女 波蘭南部的克拉科夫,由文藝復興時期至今,都是歐洲東部最繁榮的城市。從立陶宛和俄羅斯那裡,接觸到亞洲的先進文化,波蘭在很長時間內,保持著歐洲最先進國家美譽。克拉科夫曾是歐洲文化和科學的中心,著名天文學家哥白尼,就在克拉科夫大學接受教育。   遠在13世紀商業城市時期,克拉科夫已經擁有歐洲最大露天市集;擁有無數裝潢華麗的歷史建築、宮殿及教堂。克拉科夫迷人的市政廳廣場,曾被評為「世界最華麗廣場」。在二戰中,這座城市受到破壞較小,大多數古跡都得以保存。克拉科夫歷史城區,在197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在市政廳廣場上,剛巧看到波蘭藝術的歌舞表演,穿著傳統民族服裝的舞者,先後登場,歌舞昇平,氣氛熱烈。這兩座城市,充分展示出波蘭人對自己國家,文化遺產的重視與貢獻。 華沙街頭的古董車 克拉科夫市政廳廣場

28_P5_1

正月初八見聞

正月初八見聞 甘肅 冉樹蒼 正月初二遇難家庭爺爺奶奶和孫兒女於家門前 相約善友王先生一起去鄉下看訪貧病家庭,車子離開縣城不遠,王先生問我是否知道正月初二在甘溝發生的車禍情況,我應答不聽得。聽說同車四人,父母當場身亡,車廂坐的兒子女兒臨急跳離車逃此劫,這兩個孩子都在讀大學,需要安慰,於是商議決定看訪,但因不知道家人具體位址和姓名,於是王先生在他的朋友圈中聯繫了好多人,才弄清那家人住址。   經過20多公里的爬山公路,行至姚家峴,在當地商鋪問知這家的具體方向位置後摸索行車。根據問詢,我們沿山坡的一條水泥路盤旋下行,行駛中王先生說這路面窄彎道急,而且陡得厲害!下到坡底打聽著去了那家,一進門在他家人招呼間,奶奶已是泣不成聲哭訴兒子兒媳的不幸,她說初二去孩子姥姥家,那天下午回來時兒子兒媳坐駕駛排座,孫兒孫女坐車廂中,快到家時出事了,她還說兒子兒媳當場身亡,孫子孫女朝車中跳脫險境,雖遭遇擦傷但幸逃一劫。爺爺補充說孫女讀大二,孫子讀大一,這長長三四年叫我們如何供他倆讀書呢?為了儘量減少家裡人的悲痛,我們瞭解收集資料後,吩咐孫子在有空時寫封求助申請給我們發來,匆匆離開。 宋太太裹著破棉被佝僂在炕坑中 薛太太雖奄奄一息但眼裡依然透出戀世期盼 返回途中看到了事故現場,王先生和我才記起,把事先準備好給孩子的五百元忘給了….. 根據事先聯繫我們又向漢岔鄉窯溝村宋先生家看訪,宋先生領我們去他家山下坡是新修土路,今冬無雪,路上塵土一尺多厚,王先生念叨返回時車子上不來,那人解釋還有一條路遠些可以繞著回去。到他家後宋先生領我們進了他妻子的住房,一進屋被屋內現象驚呆了,妻子的睡炕光光的,也呈現泥巴原樣,宋先生說給她鋪的褥子都就撕碎了!他指著地下的碎棉花布頭說,扯碎的破被褥堆滿了一屋子,不論怎麼講,妻子的生存現象實在可憐,渾身一絲不掛,一件衣服未穿,螻縮在破被子窩中,一半在炕面下的坑中,一半露出炕面,宋先生說這炕是妻子小便後逐漸抓挖形成的。每當冬天正常人家都使用著熱炕,火爐乃至暖氣,再回頭看這位女仕的處境,可想而知,病患者的生活何等艱難。宋先生指著房上發黑的木橡說,給了火爐她就點火差點把房燒了,面對此人此境,我們不忍不助,但實屬無法説明,至少很難説明。   離開宋家到漢岔薛繼毅家,薛家裡有很多人,王先生和我徑直去他妻子住處,病人已沒有言語,她看著我嘴裡哼哼著,眼睛布淚花似乎表白戀世之情,薛繼毅揭開被子,露出的只是肌皮包裹的骨架,潰爛處血糊糊的慘不忍睹,我嘴裡念裡叨著病已成病了,心裡默禱快些離開吧、結束她臥床三十多年的苦難吧…     隨後我們又趕了去了澳門樂善行資助學生李虎強家,看著李虎強和李虎彪活潑可愛的樣子,把我們先前遇見的悲慘情緒打消了好多,之後又和 澳門樂善行資助生李虎強一家在院子合影 矮小的李媽媽聊了幾句,李媽媽雖身體矮小但心情很好,看到我們格外高興,老是微笑著,我的心裡突然泛起心思,人生一世身體健康比什麼都重要,人世間唯有相互體恤慈善共濟最為金貴!      

27_P5_1__

秋天的初雪

秋天的初雪 甘肅 冉樹蒼 山梁上的土便道蜿蜒曲折 鋪滿白雪 每當前往偏僻山區看訪村民農戶,難免會遇上影響交通的雨雪,受西伯利亞寒流影響,九月下旬一股強寒流經新疆向大部分區域西行並北移,全國大幅度降溫。10月28日清晨,會寧天氣陰冷,下著牛毛細雨,我租車看訪夏陽村三個貧困戶。車行到翟家所鄉政府所在地時,領路人電話說道路濕滑不能直接上山,需繞道太平鎮上大山頂。雪越下越大,行到大頂小學旁時,隨著海拔高度增加,雨夾雪變成了鵝毛大雪,一股感情的暖流驅使我下車在澳門樂善行援建的大頂澳門樂善行小學校門前留影。剛整修的公路面雖曲折陡峻,終順利到達山頂。 :: 筆者攝於大頂澳門樂善行小學門前 澳門樂善行援建水窖的蓋面 離開柏油路迂回從翟家所鄉夏陽村的後山行進,不到50米就遇到一灘泥水,租車師傅輕聲對我說,叔、這樣的路恐怕去不成了!我們轉過小山嶺時前面的車正在一段上坡路往返上下,經過好多次衝刺無效後,車只有停下、步行。這麼遠路,客貨車師傅把防滑鏈綁上叫我坐他的駕駛室裡,為了安全其他人都下車在雪地裡走著。約莫在山梁的土便道行駛了七八里路,領路人指著夏陽寶川的方向說要下山了!兩個人攙扶著我走在路邊的草叢中,因為路中間泥雪看起來平正卻很滑,滑倒了好幾個人。走到半坡我叫客貨把車開下來,我返回時坐,不料在山梁路口一試,泥濘中方向失靈向路邊滑移,前輪塞進以前的沖蝕地溝裡,「保佑了」車輛沒向山坡滑下… 終到了澳門樂善行援建水窖戶董世忠家,我們熱情的互相擁抱交談,我特意看了他家的水泥地台和水窖,品質都很好,水窖裡也儲存了好多水,雪花還在飄揚,落在地臺上隨即融化向水窖入口流去,滴入水窖的淅瀝聲透過窖蓋傳入耳中,傳入我的心裡,也無形的記入澳門樂善行幫扶貧困者的史冊裡,夏陽村還有以前澳門樂善行援建的50眼水窖,都同樣收集著雨雪之水。之後看望了董爺爺和孫子,我們同董太太(只能爬著走路)交談合影,董太太抱著孫子高興地合不攏嘴,我也興奮地抱了小寶貝,寶貝「會意」又跳又笑,我對大家說董家今年大翻身——蓋了新房子、得了小孫子還做了新水窖和地台真是三星高照喜盈門哪,鄰居們都說董家2016年真的走紅運了!   由於雨雪影響不能看訪其餘的兩戶,我們繼續向山頂攀爬,坡陡路滑,倆個小夥攙扶左右,前面還有位女士拉我的,走一陣緩一陣,以減緩我的心跳和疏通喘氣,當時現象恰似2011年國慶日在漢岔上王去石嘴、澳門樂善行黎鴻健和眾老鄉等幫我過溝的情景,十分艱難卻又滿意的到了山頂,因為路雖不好走,但在會寧的乾旱山溝裡,看到了澳門樂善行 大夥攙扶筆者緩緩向山上進發 董太太高興地抱著孫子 助學濟困的切實效果。 在山梁積雪更厚的山路上搖擺行進,途徑快到大山坡底時,我再次下車仰望大雪中挺立的大頂澳門樂善行小學,肅穆拍照,紀念友情。2016年秋天的第一場雪讓所有大山披上銀裝,讓澳門樂善行人的愛心如無暇白玉綿軟滋潤,也體現了風雨無阻的人間友情,更預示著來年大豐收美好未來!      

28_P3_1_

科研足印(二)

科研足印(二) 李樂詩博士 一步一腳印 自古以來到南極探險的人,命喪凍土實非罕見,而空難也時有發生。第一位在南極上空飛行的中國直升機師于志剛,認為南極天氣變幻無常,風力強勁,一年有三百多天平均都吹八級以上的風,而且到處都是冰山雪地,不能正常通訊和導航,而且沒有正規起降場地,飛機易生意外。 他曾在陣風及風速超標的情況下,冒險駕駛直升機前往喬治王島營救被困於風浪的建站人員。 至於第一位徒步橫越南極洲的中國人秦大河,於1989年7月跟隨國際科學考察隊完成長達六千多公里的考察路徑,途中體驗到冰隙、雪震、缺糧、通訊失靈、能見度低至要掀着鐵索走路、隊員挖雪洞避風雪等驚險場面,儼如唐三蔵取西經,歷盡艱辛。所以中國同年二月在東南極洲的拉斯曼丘陵(Larsemann Hills)上建立第二個考察站「中山站」,也是另一番成就。 2005年中國考察隊再深入不毛,登上南極冰穹A這個離海岸綫最遠、高達4,093米的地方,在此之前,無人曾到達過這個南極高炶,可謂傲視全球。 2009年中國的冰蓋隊克服了軟雪區的運輸困難,把建材和物資運入內陸冰蓋這個冰隙重重的「地獄之門」,然後工作人員日以繼夜,在零下40度、氧氣只有平原57%的地方埋頭建設考察站。昆侖站的建成,要歸功於那班無懼極端環境的的建站人員。 “極地博物館基金”李樂 詩博士送贈本會《北冰洋探索》、《北極驕陽》、《珠峰密語》、《地球之子》、《火山之子》及《珍惜水源》等六款光碟,供各關心地球自然環境的讀者免費索 閱,付寄光碟將同時附上本會榮譽會長關潔梅女士送出的”極地博物館基金”紀念章兩款,有興趣者請寄來郵寄地址,或電郵   careactionmacau@gmail.com 索取。

27_P3_1_RE

科研足印(一)

科研足印(一) 李樂詩博士 中世紀時代,西方人看極光是馳騁天際的勇士;中國古書也形容極光光明照地,如一把把天劍,這種氣勢磅礡,魅力懾人的自然現象,吸引着古往今來、南北西東的科學家跑到地極之處仰天細察,埋首研究。 南極雪域上也漸漸開拓出一片科研土壤,全球20個國家在這個冰雪國度裏設立150多個考察站,讓科研人員能實地進行各種研究。 科學無分疆界,迄今透過國際合作,資訊共享結下豐碩的科學成果,有關極地暖化的研究及警示,更是造福全人類。 一步一腳印 1984年中國首次派出洋科學考察船「向陽紅10號」及海軍「J121」打撈救生船,到南極考察,是次目的是在南極建考察站并在南極洲和南大洋作科學考察,奠定日後在南極做科考工作的基礎。 所謂萬事起頭難,南極地形複雜,氣候環境條件極端惡劣,考察隊到達南極後,在起卸物資和發電機時就遇到重重困難,經多方努力才能在西南極洲的喬治王島(King George Island)建立第一個考察站,命名爲「長城站」。 當時首航的工作人員對踏足這片冰原,有一種死如歸的心理準備。     “極地博物館基金”李樂 詩博士送贈本會《北冰洋探索》、《北極驕陽》、《珠峰密語》、《地球之子》、《火山之子》及《珍惜水源》等六款光碟,供各關心地球自然環境的讀者免費索 閱,付寄光碟將同時附上本會榮譽會長關潔梅女士送出的”極地博物館基金”紀念章兩款,有興趣者請寄來郵寄地址,或電郵   careactionmacau@gmail.com 索取。

28_P1_2_

扶貧助學續前行

日前有雜誌社到訪本會,欲深入瞭解澳門樂善行成立以來、至現在的工作情況,以及未來的發展,由崔銘文副會長,馮國康理事長及秘書黎鴻健負責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