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20_P16_01

麗江 故城(中)

  麗江 故城(中) 阮世豪 客棧一角(杜文龍攝) 事隔四年,在今年的五月我重訪古城。舊地重臨的第一感覺是,景色依舊,風味已變。我抵達時是傍晚時份,城內街道及建築外觀上没有太大轉變,但人潮如鯽,眼下都是不同國藉的遊客和操着各地方言的國人,遊走小巷之間時只見重重旅人,納西村民的身影己絕跡;而以前曾經光顧過的納西小店亦已易手,取而代之的是全國連鎖商號,店內售賣的物件,在國內各大景點已有售;在四方街上,開滿了酒廊,強勁的音響跟周圍的古建築結合產生一種違和感,感覺上麗江的本土特色已漸漸褪却,身處的環境與我記憶中的古城有產生落差。     四方街廣場(阮世豪攝) 大水車廣場(阮世豪攝)   在古城遊走一番之後,見夜色已濃,是時候回客棧休息了。梳洗完畢後,跟客棧老闆品茗聊天,談談旅行見聞,分享有趣經歷。原來老闆生於東北,是滿族鑲黃旗後裔,一個風趣幽默的八十後,曾四處遊歷,最後因嚮往麗江生活,毅然租下傳統民宅開辦客棧,與老闆娘定居於此。這間客棧是傳統的納西兩層井杆式建築,有前後亭院,是三坊一照壁的結構,共有八間客房,老闆經營客棧後,對建築本身只做少量修葺和加固翻新,盡量保持民宅的原汁原味。在言談間,從老闆口中得知,原來麗江古城內的建築不能賣斷,亦不可作任意大型修建,修葺時也要和附近街區保持統一的建築風格,這就是麗江古城風貌依舊的原因。雖然城內的硬件没有太大改變,但內裡的靈魂已漸被淘空,隨着麗江的知名度大增,古老建築的房價大升,大量原居民把自己物業租予外地人作商業用途,而自己即遷往新城定居,拿着的租金來供新房子,所以城內的納西人愈來愈少,想深一層,這裡可能是被人們過度開發,成了為了一個納西族的主題公園了,有如少女被抹上一層厚厚的濃妝,面目失真了,遺憾四年前,當這裡還有古樸風味時,不多留幾天,不多看兩眼,感受一番。待續…   

19_P13_1

麗江 故城(上)

  麗江 故城(上)  阮世濠 古城街巷(阮世豪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確認及公佈,現時全國有126個歷史文化名城,而部份歷史文化名城亦稱作的古城。古城一詞,除了反映了一個城市背後承載着豐厚的歷史文化之外,亦成為了一張吸引八方來客的名片,不少人為了感受其獨特的歷史底蘊,觀賞街道建築及體驗當地傳統生活,都會選擇到古城遊玩。 遠在我國西南邊陲有一座超過八百年的歷史的古城─麗江(大研)古城,早在宋末時期,麗江古城已成為了滇藏茶馬古道的要道,是區內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她有着自然的山光水色,承傳着自成一格的東巴文化,過着少數民族的簡樸生活。在資訊科技還未發達的年代,世人對其了解不多,有如一位養在深山人未識的美女,在雲貴高原上樸實地生活着。直到1997年,麗江古城被列入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後被各媒體的大幅報導,古城之美亦顯露於世,為一睹芳容的遊人從世界各地而來,而我亦成為了其中一個裙下之臣。 在2010年,我終於有機會探訪麗江的真貌。記得當年我在雲南博物館的實習工作完成後,抽出數天遊歷滇西北部地區,感受少數民族之風土人情,對於長期生活在澳門的我,這次旅程給我一種獨特的生活體驗,實踐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當中的道理。麗江是旅程的中途站,亦是各景點之間的一個樞紐,麗江市中心與一般的內地村鎮無異,都是石屎水泥建築,但進入古城區域,就有時空交錯的感覺。城內都是井杆式木屋建築,小橋流水,家家戶戶依溪而建,在小巷中遊走,偶爾有到一些納西老婦在擺賣山野雜菜,她們身穿“披星戴月”服飾,在留有歲月痕跡臉上,露出純樸親切的笑容,此刻情景,印象難忘。旅行期間正當雨季,煙雨迷濛,街上遊人不多,更添一絲畫意,只可惜這次行程安排不當,只有兩晚時間逗留麗江,再加上天雨關係,未能細味古城便要離去,走馬看花,為整個旅程留下一絲遺憾,但亦為下次的重來找了一個藉口。 待續… 麗江一景(阮世豪攝) 麗江晨曦(杜文龍攝)  

阮世豪

世說濠語

世說濠語 阮世豪 澳門的八十後,鍾情歷史、典故、各地民族文化,服務於本澳歷史文化團體。 萬里之行(七):快閃烏蘭巴托(三) 07/05/2021 萬里之行(六):快閃烏蘭巴托(二) 05/01/2021 萬里之行(五):蒙古買票記趣 17/07/2020 萬里之行(三) 之西伯利亞鐵路(中) 10/02/2020 萬里之行(四) 二連:中蒙之間 19/12/2019 萬里之行(二) 之西伯利亞鐵路(上) 08/07/2019 萬里之行(一) 26/03/2019 萬里之行(序) 09/01/2019 聖湖之行 29/03/2018 珠峰大本營上的一夜(上) 04/08/2017 換物記趣 14/03/2017 感受藏韻——沿路風光 14/03/2017 感受藏韻——西藏之初見 23/03/2016 多彩瀘沽-摩梭女兒國 28/12/2015 麗江 故城(下) 17/06/2015 麗江 故城(中) 13/04/2015 麗江 故城(上) 13/04/2015

20_P6_1 _

仁愛恒河

仁愛恒河 甘肅 冉樹蒼   去葛家的山溝小路崎嶇陡峻險象叢生 葛永永的睡炕既無席褥又髒亂不堪 去年三月佛教人士王榮先生告訴我他的老家有一葛姓貧困戶,商議後我們于4月13日第一次看訪。進葛家灘莊口小車沒行多遠無法行駛,只好停在一山洪沖積形成勉強能掉頭轉向小平灘、徒步前進。在途中經過紅沙土溝豁,部份山坡幾乎直立,路面佈滿風化沙粒,僅容單人行走,王先生在我身後攙扶,走上去要十分當心,隨時 葛家老太太正生火煮食 被貧困生活折磨得面容憔悴的葛老太太 有滑落危險。快到時前面兩塊地邊各蹲著一個人,就是這家老大葛永永和老二葛余娃,兩人蓬頭垢面,衣衫襤褸,老大還赤著腳(那時大西北天氣還很冷,他家的地埂下還有積雪),凍的哆嗦,鬍子上的鼻涕又白又長。他家院子佈滿垃圾,八旬葛母領看了她和老二的住房和廚房,到處顯現赤貧景象,當看到老大葛永永的住房時,把我和王先生驚呆了,低破1.2米高的小門,只能彎著腰出入,房內昏暗低小,牆壁黝黑佈滿覆土,椽欞上的絲網密佈猶如進了蜘蛛洞穴,睡炕滿佈泥土跟地下沒有區別,炕上無任何竹蓆襯褥,原始泥土炕面還有一個高出炕面的泥埬,及棉絮四溢的破被子,靠後墻炕面放著一盞煤油…景象窮困潦倒難堪入眼!         筆者給葛永永理發剃鬍鬚 這葛家上祖曾是地主,老大葛永永、老二葛餘娃(殘疾不會說話)今都五十開外,都未娶妻,連同八旬老媽靠政府救濟勉強湊活,葛永永延習討要習慣,至今每在逢集日,都去公路攔擋汽車討要小錢。面對這特殊貧困戶,王先生和我商議出手施救,於是我們已經五次看訪并幫助,送去了毛巾、香皂、鬍刀、衣被、麵粉等日用品,爲了解決照明問題給他家每個臥室都備齊了蠟燭和方便充電燈。由於我們倆能力有限,未能扭轉貧困趨勢。 及後我與澳門樂善行黎鸿健先生商量,他即聯同好友魏志雄先生愛心捐款,購買太陽能成套發電設備,上海賣家知悉情況也做了優惠。太陽能發電主機及光伏版寄到會寧,經檢查後發覺很多輔助設備都沒有,比如撐柱、光伏板框架及隨光轉動設備等等都需要自己加工準備。特別重要的是光伏板向太陽取光的角度,一般都是焊接固定俯仰角度,直接影響到太陽能的發電效率,但若光伏板的向陽角能跟隨陽光變化調節,可提高效率約40%。為了讓所有捐助物品能夠發揮最大效益、讓愛心人士的善意得到實現,我與王榮先生、冉軍等冒著冰冷、花了幾天時間在會寧縣城的店鋪到處搜羅嘗試焊接,終於買到了理想中的滑輪。看著轉動的間在會寧縣城的店鋪到處搜羅嘗試焊接,終於買到了理想中的滑輪。看著轉動的光伏板框架,心裡的欣喜可想而知啊!這兩天我想急著去安裝,昨晚下雪山路很滑不好走。不過、可以肯定葛家告別煤油燈的日子不遠、春節用電照明沒問題了! 筆者拄著葛永永的擋車棍向葛家行走 張有祥(中)和家人及王榮(左一)等看訪葛家 跟張先生及黎先生合作多年三人前年首聚 我還邀請了人稱活菩薩的白銀佛教人士張有祥先生偕同家人朋友等去葛家看訪,他們一行八人克服道路顛簸、不辭勞苦連飯都顧不上吃,忍饑受渴,爬攀艱險山路,不怕髒累深入住房,查險情問寒暖,看到葛家住房危險、在院落周圍反復勘察,給與了經濟援助、甄定建新房地址、叫我聘請技工購買材料,抓緊準備施工。我跑了幾家彩鋼房生產廠家,但得悉沒有用電無法安裝而拒絕。雖然遇到酌商的話語尷尬、但我仍相信天無絕人之路,總會遇到能人給我“迷途指津”、為葛家蓋好新房,享受人間大愛溫暖。這是一個愛的世界、眾多好心人幫助貧困戶的真實導向,必將彙集成“濟困扶危”的仁愛恒河。   濟困扶危的善友們不畏爬攀艱難、走羊腸小徑去看訪葛家 左起兒子葛永永、葛餘娃及八旬母親 葛永永從他的住房破矮小門走出    

20_P13_01

愛情聖地奧比都斯

愛情聖地奧比都斯  胡浩強 奧比都斯是葡萄牙浪漫結婚聖地,離里斯本北面100公里的小城鎮,剛好在黃昏時候到達奧比都斯,斜陽落在教堂及城牆之上,走上城牆的高處, 望向這座葡萄牙最優美、最浪漫的中世紀的小城,很有感覺。輕風傳來「愛情故事的樂章,賣藝的藝術家在城牆的一角,抒情地演奏著…… 1218年葡萄牙國王,把奧比都斯送給王后作為結婚的禮物。後來國王阿方索五世和他的表妹依莎貝爾在奧比都斯教堂舉行婚禮,奧比都斯此後得到「婚禮之城」的美稱。  如今葡萄牙人以至世界各地的情侶,都紛紛把奧比都斯作為訂情、與結婚的浪漫聖地。教堂鐘聲從城牆一邊徐徐傳來,一對對新人每日都在浪漫的奧比都斯教堂內舉行婚禮。   500多年前大西洋的海水,浸著奧比都斯的山巒,城牆下泊滿船隻,15世紀後海水退去,滄海經變為桑田,奧比都斯周圍都是肥沃的平原,城牆內外一年四季繁花盛開,讓小城增添許多豐富艷麗的色彩。   城牆內碎石塊鋪成的小街巷,襯托著山上的城堡、典雅教堂的尖頂,紅、橙、黃、藍色的花卉,波浪起伏的屋簷,城牆之內都是遊客尋覓藝術品的小商店。城堡外開闊的田野,無限清美的大地。葡萄牙殖民者當年從巴西引進的花種,在異鄉的土地繁衍生長,紅與紫的色調如烈焰般怒放。   遊客尋覓於小街巷內,藝術品的小商店之中,街頭巷尾的小餐廳都非常熱鬧。這裡有一種車厘子果子酒,用朱古力做成的小酒杯放下果子酒,一起飲用,車厘子果子酒與朱古力味道混合在一起,令人難忘。

19_P09_1

南半球冰川探險(下)-胡梓聰

南半球冰川探險(下) 胡梓聰 法蘭士·約瑟夫冰川連同在冰川以南20公里的福克斯冰川,兩個冰川從南阿爾卑斯山脈開始,直到海拔240米高的地方融化,潤澤當地的溫帶雨林。 兩個冰川的周邊地帶都屬於世界自然遺產,位於蒂瓦希普纳穆內的西部區國家公園(Westland NP)。而從法蘭士·約瑟夫冰川結束處開始的河流,名為懷霍河(Waiho)。 法蘭士·約瑟夫冰川的另一個特色,是由於它非常接近海洋,所以冰川所在地的氣溫亦比地球上其他冰川更溫暖。現時冰川有12公里長,由於在冰川結束處,已融化的冰雪與降雪所形成的冰川雪,未必經常保持平衡,所以冰川經常都在增長與減退的週期裡循環。   帶領探險隊員的 冰川專業導師,在活動前為探險者們講述裝備的使用。然後,與冰川探險的隊員,在崎嶇的冰雪山嶺中行進。冰川導師手拿着鋤頭,,在旅途程中一邊開路,一邊講解冰川的故事,並保護隊員們的安全。 印象深刻是冰川表面很滑,要穿上冰爪才能往更高的冰源進發,冰水悄悄地往山下流,就算隔着衣物,亦能感受那股寒氣。冰藍是積雪擠壓而成的顏色,透亮而晶藍。大大小小的冰洞裏,可看見不同色溫的冰藍,輕摸這些冰塊,還嘗試其味道, 冰震而清甜。 這是一個著名的低緯度冰川,冰的流失率高,夏天和冬天高度落差也相當大,景觀亦會不一樣。穿越狹窄的冰洞,被冰塊包圍的感覺極為興奮,尤其那些過目不忘的冰藍,令人感到分外輕爽。冰川探險團的成員有來自哥倫比亞、美國、巴西、新西蘭和澳門成員, 像是聯合國冰川探險隊一 樣,沿途一起分享旅途中的心得,交流彼此的文化,令旅程增添色彩。 冰川小鎮 冰川中穿行 晶藍的冰洞 湖光秋色 挑戰冰川的前言

19_P7_1_

真相 真情 真話–受助生邵虎爸爸現況

  真相 真情 真話–受助生邵虎爸爸現況 甘肅 冉樹蒼   前往邵家不宜行車時常塌方的窄路   從2008年開始,我一直關注邵虎這個特殊學生和家庭,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家庭情況。邵虎爸爸在其母生下邵虎時,就精神病發作, 遇到人就打,連初生的邵虎都打,送醫院治療無效,只好長年鎖關在窯洞從窗戶給吃喝, 由於在窯洞鎖了11年、邵虎爸爸已不能直立、形如野人。邵虎媽走了、加之爺爺奶奶年老常病,給孫子上學困難很大。四年前跟澳門樂善行黎先生商議後、得育纔助學基金資助、邵虎終完成小學、上初中,現已讀高一了,我幾乎每年都要去他家看訪,見證了邵虎的成長、家庭變化和他爸爸病情轉化。   高陡的一車之路 今年初邵虎爺爺告訴我,邵虎爸精神病情好轉,雖直接站不住、腰伸不直,但奇跡地拄靠著院牆能摞動幾步。11月1日再到邵虎家,我在20米開外就看見邵虎爸爸在羊圈旁走動,沒有依牆也沒有拄拐杖,我感覺驚奇是不是認錯人了,三步並作兩步走到跟前,他伸出雙手緊握著我的手邊抖邊說”冉老師好,”而且說了很多遍,說話間邵虎爺爺也來到插話:”已經能跟他媽放羊了,我的心裡高興得很!”邊說邊把我拉到院外的兩根大圓木前,”這就是前幾年兒子病嚴重時准備做棺材的木料”,邵虎爺爺眼裡噙著淚花激動地說,那個時候我沒想望了,預備著兒子的”後事”……我沒想到哪有今天啊!其實那時所有見過邵虎爸爸的人都沒有想到有今天這樣的情景。緊接著他又把我領到僅靠大門的屋前說:”這就是鎖兒子的屋子,窗戶用鐵絲擰著,只留著能遞飯碗的小孔,鎖在屋裡他就無法打人了。”在這屋裡指著邵虎爸爸在牆上寫得字和刻劃的痕跡,看著這些殘留和邵虎爺爺臉上的淚珠,可想而知邵虎爸爸如何熬度十一年呢?沒有任何取暖設備和保暖衣被,11個寒冬零下20多度的日日夜夜是怎樣活過來的?!4000多個日日夜夜的磨難,邵虎爸成了瘦的皮包骨且頭發胡須長的像野人;邵虎爺又在那屋外守候多少個夜晚……”我幸虧聽了你的話,把他放出治療了,邵虎被澳門樂善行和黎先生幫助了,心情好了,恢復得快,纔有了今天,你們是貴人是我們全家的大救星。”邵虎爺高興了,嘮叨出兒子被鎖的經過,句句都是真話,再現了當年真相,體現了人間真情。 邵虎爸能放羊了,還能乾一些零活,也很禮貌,他說他要好好乾活,攢些錢,供給邵虎上大學……   邵虎(中)邵爸(右)年初在原樂善行孤兒院 邵爺爺從前為邵虎爸爸準備的棺木木料 奇跡地重生的邵虎爸(中)與筆者及其父合照 作者簡介:冉樹蒼是甘肅山區一條極貧困鄉村裏的小學校長,十多年前為重修學校給山區的孩子們上 學,捨己毀家建校,先後獲得“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全國十大傑出職工”、“全國先進工作者”等各種榮譽。十年前不幸患上骨癌,但他沒有放下對貧困孤寡、失學兒童的關愛,仍然實踐有教無類的教育理想,維持樂善行孤兒院照顧孤貧不幸兒童,繼續在黃土地上播種着愛的種籽。

19_P06_1

中銀慈善行 70樂善之友齊邁步

中銀慈善行 70樂善之友齊邁步  編輯小組  樂善行與各受捐助學單位一同接受善款 中國銀行澳門分行為慶祝澳門回歸15周年,於10月12日舉行「慶祝澳門回歸祖國15周年慈善行.中銀與您同邁步」活動,在社會文化司張裕司長、中聯辦陳斯喜副主任、外交部駐澳特派員公署馮鐵副特派員等嘉賓的主禮下,活動在中銀大廈前地啟動。當日秋高氣爽,來自30個機構團體,約5,000多名各界人士組成的步行隊伍。該活動已連續第三年舉辦,今年本會繼續得到樂善之友支持,他們呼朋攜友帶眷,共有70名樂善之友踴躍參與。   團體、組織的隊伍由澳門橋頭出發,徒步通過嘉樂庇總督大橋。氣勢浩浩蕩蕩的步行隊伍完全徜徉在一片祥和安寧氣氛中,共同慶祝澳門回歸祖國15周年。步行完成後,全員返回中銀大廈,中銀為24個本地公益團體、社會服務機構舉行了慈善捐款儀式,捐贈逾澳門幣1,400萬。中銀葉一新行長表示,澳門數百年來形成的樂善好施、包容共濟的優良文化,已深入社會各個階層,澳門是澳門人的家,面對當前繁榮祥和的發展局面和多元化社會的多元聲音,每個人要有自己判斷力、要有責任感、要懂得珍惜、要提倡「施比受更有福」,共同維護澳門這個「家」的發展與祥和。羅盛宗會長表示十分認同,本會一直秉承助人為樂的精神,與中銀理念不謀而合,他十分感謝中銀對本會的大力支持,並十分關心支助國內貧困兒童的情況,期望日後能一同探望受支助學童。   中銀還在新麗華廣場舉辦了慈善園遊會,讓公益社團售賣各自的慈善工藝品。園遊會氣氛熱烈,市民也自發購買慈善工藝品。   24個受捐單位包括:澳門工會聯合總會、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澳門婦女聯合總會、澳門歸僑總會、澳門紅十字會、中華民族團結促進會、大熊貓基金、澳門明愛、澳門同濟慈善會、明德慈善會、澳門扶康會、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澳門弱智人士家長協進會、澳門弱智人士服務協會、澳門傷殘人士服務協進會、澳門宣道堂慈善會、澳門聾人協會、澳門樂善行、奧比斯、樂施會澳門分會、世界宣明會澳門分會、菩提禪院、澳門利民會及希望之源協會。而澳門大豐銀行、中國太平保險(澳門)有限公司、中國人壽保險(海外)股份有限公司澳門分公司、澳門南通信託投資有限公司亦積極參與是次活動。   約70名樂善之友參與 羅會長與各位嘉賓一起徒步行橋    

19_P5_4

校服循環用 送暖到山區

通過澳門樂善之友轉介,香港聖伯多祿幼稚園雷校長聯絡筆者,天主教香港教區各幼稚園的校服因需劃一更新,各校積存的舊款校服欲捐送澳門樂善行,轉送國內山區貧困有需要的學童穿著。冉校長收到愛心衣物,即時先送贈前樂善行孤兒院童,隨後分別送給附近村落的貧困家庭,據冉校長說:9月收到衣物時天氣轉涼,現已是零下幾度,各人收到及時的愛心衣物都甚雀躍,他們興高采烈的心情溢於言表,有些甚至留下了感激的淚水,香港各校對他們的關愛,令人感動的同時,更想表達山區農戶心底的感謝之情。

20_P3_1_used _

保護南極(三)

保護南極(三) 李樂詩 博士 留心海鳥地穴:海鳥會在草叢築地穴,并爲鶵鳥添上保護色以作保護,因此切忌走進草叢上,無意地造成巢穴破壞,建議在5米的距離外觀賞海鳥,但有些海鳥如南方大海燕也格外敏感,而賊鷗也很有攻擊力,宜退至25米之外去觀察,當然一枝望遠鏡在此時此刻就大派用場了!   避免破壞植被:嚴寒的氣候之下,南極仍有植物生長,一般在此生長,例如青苔和地衣,它們都是靠點點的濕氣滋潤和小小風擋的環境下趕緊生長,一般在此生長的植物,速度都很緩慢而且較脆弱,所以切忌踩踏植被,破壞了它們的生長進程。當然岸上的一草一木,也不要採摘,當然也不要帶走任何石塊、羽毛、骨頭、蛋卵、化石等,也不要留下到一遊的塗鴉或雕刻,讓渾然天成的東西,依舊保存自然的美態。 尊重研究重地   南極大陸是個科研的重要基地,不同國家的研究所、科學站和保護區遍佈南極,除了歷史的科研遺跡外,就算研究站開放,也不要觸碰、移動或毀壞設施,由於站內仍有工作人員作息,故參觀時應盡量減少滋擾。至於保護區分歷史、生態和科研三種,都是極保護價值,遊人勿擅闖爲上。 現時觀光團大多登陸南極半島嶼觀賞企鵝和海鳥,但每島嶼的地理環境和物種都不同,因而登島指南就各有不同。例如:在保利特(Paulet)島,那裡可以看見許多阿德利企鵝,由於島上有兩個大型的保護區,遊人不得自由走動,要隨導賞員在指定路綫下環島一周,此外這裡有岩屑坡,遊人宜小心避開,以免岩屑鬆脫塌下。在場基(Yankee)港口,那裡是巴布亞企鵝雲集的地方,由於接近冰川,遊人宜小心冰川崩裂所起的巨浪,也不踩踏地上散落的苔蘚。 從前的南極考察人員有句老話:「把發現的東西放回原處,保持一定距離,讓企鵝繼續做企鵝,不要改變動物行為。」也許、這些老話到現在依舊合用。    「極地博物館基金」李樂詩博士送贈本會《北冰洋探索》、《北極驕陽》、《珠峰密語》、《地球之子》、《火山之子》及《珍惜水源》等六款光碟,供各關心地球自然環境的讀者免費索閱,付寄光碟將同時附上本會榮譽會長關潔梅女士送出的”極地博物館基金”紀念章兩款,有興趣者請寄來郵寄地址,或電郵 careactionmacau@gmail.com 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