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詩善緣

30_P5_1

科研足印(四)

科研足印(四) 李樂詩博士 科學成果 自1980年代起,中國每年都派遣科學考察人員到南極進行不同範疇的研究,自成為《南極條約》的協商國,并參與第四個國際極地年的研究活動以來,中國的科學家與國際合作進行跨學科鑽研。無論在冰川學、生態學、南極近代環境演化、日地空間環境、南大洋考察、氣候和地震觀測等研究,都得到豐富的成果。   當時中國從南極採集得來的隕石逾一萬年塊,高踞全球第三位。近年除了因應國際極地年而展開「熊貓」計劃,對普里兹灣、埃默里冰架及冰穹A剖面作綜合考察外,第26次南極考察更嘗試用遙感技術擬繪測出全球首張南極地圖,把海冰、湖泊及冰隙等地貌仔細標示。 今天,全球對南極這片荒蕪之地不再陌生,全憑科學研究不斷帶來突破,爲人類理解南極開擴新境界。 不過,這片冰雪世界,在科學領域上還有許多課題等待人類去探索。中國,雖然是南極科研的後起之秀,但仍竭力貢獻一分力量,在氣候研究上也毫不擔延。   中國利用現有的科研設施積極研究,并與全球分享研究成果。在科研上,研究者不能閉門造車;在南極研究,上任何科學的進行步都是集體的成就。

29_P3_1_

科研足印(三)

科研足印(三) 李樂詩博士 一船三站 中國南極考察隊要到1994年才擁有一艘正式的破冰船「雪龍號」作極地專船,以往十次的考察航程,是征用別國的軍機或是改裝普通船及抗冰船如「極地號」來完成運載使命。   自2008年雪龍號經改裝後,設備更加現代化,能肩負起更多元化的科研任務,而2009年年底起航的第26支南極考察隊伍,更加入K32定翼直升機「雪鷹」,承擔物資運輸任務,是次航程是「雪龍號」第12次作南極遠航。時至今天已是南極考察。 在南極考察了二十六載,中國一共建立三個考察站,至今已建立四個考察站了, 每個站都各具特色,爲全球科研作出貢獻。長城站(南緯62度12分秒;西經58度57分52秒)所處地區氣候複雜多變、近岸海域、湖泊和陸地的生物物種豐富,是研究南極生態與環境、歷史變遷、人類對生態影響等課題的最佳研究場所。此外,這裡更是世界氣象組織認可的全球天氣觀察站之一。   中山站(南緯69度22分24秒;西經76度220分秒)位處全球最大的蘭伯特冰川(Lambert Glacier)附近,是研究南極冰蓋和海平面變化的有利位置,而且中山站正好處於極隙的緯度,可作午後極光觀測、電離層研究,以及與北極地區的黃河站形成地磁共軛,展開高緯共軛的研究。 昆侖站(南緯80度25分01秒;西經77度06分58秒)位處於冰穹A,是南極內陸的冰蓋之顛,是冰芯鉆探和古氣候研究的最佳之選。 “極地博物館基金”李樂詩博士送贈本會《北冰洋探索》、《北極驕陽》、《珠峰密語》、《地球之子》、《火山之子》及《珍惜水源》等六款光碟,供各關心地球自然環境的讀者免費索閱,付寄光碟將同時附上本會榮譽會長關潔梅女士送出的”極地博物館基金”紀念章兩款,有興趣者請寄來郵寄地址,或電郵 careactionmacau@gmail.com 索取。

28_P3_1_

科研足印(二)

科研足印(二) 李樂詩博士 一步一腳印 自古以來到南極探險的人,命喪凍土實非罕見,而空難也時有發生。第一位在南極上空飛行的中國直升機師于志剛,認為南極天氣變幻無常,風力強勁,一年有三百多天平均都吹八級以上的風,而且到處都是冰山雪地,不能正常通訊和導航,而且沒有正規起降場地,飛機易生意外。 他曾在陣風及風速超標的情況下,冒險駕駛直升機前往喬治王島營救被困於風浪的建站人員。 至於第一位徒步橫越南極洲的中國人秦大河,於1989年7月跟隨國際科學考察隊完成長達六千多公里的考察路徑,途中體驗到冰隙、雪震、缺糧、通訊失靈、能見度低至要掀着鐵索走路、隊員挖雪洞避風雪等驚險場面,儼如唐三蔵取西經,歷盡艱辛。所以中國同年二月在東南極洲的拉斯曼丘陵(Larsemann Hills)上建立第二個考察站「中山站」,也是另一番成就。 2005年中國考察隊再深入不毛,登上南極冰穹A這個離海岸綫最遠、高達4,093米的地方,在此之前,無人曾到達過這個南極高炶,可謂傲視全球。 2009年中國的冰蓋隊克服了軟雪區的運輸困難,把建材和物資運入內陸冰蓋這個冰隙重重的「地獄之門」,然後工作人員日以繼夜,在零下40度、氧氣只有平原57%的地方埋頭建設考察站。昆侖站的建成,要歸功於那班無懼極端環境的的建站人員。 “極地博物館基金”李樂 詩博士送贈本會《北冰洋探索》、《北極驕陽》、《珠峰密語》、《地球之子》、《火山之子》及《珍惜水源》等六款光碟,供各關心地球自然環境的讀者免費索 閱,付寄光碟將同時附上本會榮譽會長關潔梅女士送出的”極地博物館基金”紀念章兩款,有興趣者請寄來郵寄地址,或電郵   careactionmacau@gmail.com 索取。

27_P3_1_RE

科研足印(一)

科研足印(一) 李樂詩博士 中世紀時代,西方人看極光是馳騁天際的勇士;中國古書也形容極光光明照地,如一把把天劍,這種氣勢磅礡,魅力懾人的自然現象,吸引着古往今來、南北西東的科學家跑到地極之處仰天細察,埋首研究。 南極雪域上也漸漸開拓出一片科研土壤,全球20個國家在這個冰雪國度裏設立150多個考察站,讓科研人員能實地進行各種研究。 科學無分疆界,迄今透過國際合作,資訊共享結下豐碩的科學成果,有關極地暖化的研究及警示,更是造福全人類。 一步一腳印 1984年中國首次派出洋科學考察船「向陽紅10號」及海軍「J121」打撈救生船,到南極考察,是次目的是在南極建考察站并在南極洲和南大洋作科學考察,奠定日後在南極做科考工作的基礎。 所謂萬事起頭難,南極地形複雜,氣候環境條件極端惡劣,考察隊到達南極後,在起卸物資和發電機時就遇到重重困難,經多方努力才能在西南極洲的喬治王島(King George Island)建立第一個考察站,命名爲「長城站」。 當時首航的工作人員對踏足這片冰原,有一種死如歸的心理準備。     “極地博物館基金”李樂 詩博士送贈本會《北冰洋探索》、《北極驕陽》、《珠峰密語》、《地球之子》、《火山之子》及《珍惜水源》等六款光碟,供各關心地球自然環境的讀者免費索 閱,付寄光碟將同時附上本會榮譽會長關潔梅女士送出的”極地博物館基金”紀念章兩款,有興趣者請寄來郵寄地址,或電郵   careactionmacau@gmail.com 索取。

26_P1

南極概要(三)

南極概要(三) 李樂詩博士 考察站在極地開展廣泛的研究,學科領域涉及高層大氣物理和空間物理、生物和生態、地球科學和海洋大氣科學等等。冰川學方面,在南極發現了小冰期,首次繪制出1,400萬年間,冰穹A地區夏季温度可達攝氏3度,與當今冰穹A奇寒的氣候條件完全不同。   科學家的任務,是主要在這片人迹罕至的化外之地,探究地球千萬演變的過程,以及探測全球氣候的變化。 這裡雖然沒有人爲刻意留下的痕跡,但深厚冰層就像樹木的年輪一樣,紀錄了地球環境的變化,也暗藏了人類破壞環境的惡行,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學家,長年累月在這區忍受着惡劣的環境進行研究,目的就是要找出地球生態的演變。 當他們發現,連地球最純淨無垢的南極也開始受到污染,這已經不只是警號,而是進入了危險的警戒綫,若我們仍不作出積極的挽救行動,我們美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將會被彻底毀滅,到時,人類再難獨善其身。

25_P3_1_2_

南極概要(二)

由於南極長年冰雪覆蓋、冰蓋平均厚度達2,000米,是100萬年前籠罩地球的冰期餘迹,除了大約5%的地方外,整個南極大陸全部爲冰層覆蓋。 在那不到5%沒有被冰雪覆蓋的土地上,生長着一此低級地衣、苔蘚和海藻。而且還有四種開花植物,三種是禾本科植物,一種是石竹屬植物。據目前科學家的統計發現,南極還有四十多種昆蟲,這些昆蟲中最大的是無翼蚊。 南極最爲人熟悉的動物首推企鵝,此外還有海豹、鯨類和魚類,而保持南極生態平衡的是産最巨大的南極磷蝦,蘊藏最可達10億至50億噸。至於天上的飛鳥,品種繁多,有多種海鷗,如南極賊鷗、南極燕鷗、南方黑背鷗以及多種海燕。 南極最爲人熟悉的動物首推企鵝,此外還有海豹、鯨類和魚類,而保持南極生態平衡的是産最巨大的南極磷蝦,蘊藏最可達10億至50億噸。至於天上的飛鳥,品種繁多,有多種海鷗,如南極賊鷗、南極燕鷗、南方黑背鷗以及多種海燕。   近年,多了一種生物在南極活動,這就是人類。現時南極有30個國家建起一百五十多個科學考察站,每個考察站都掛着自己的旗幟。中國在南極現時共有三個考察站,包括:1985年建成的長城站、1989年建立的中山站以及2009年在冰穹A建立的昆侖站,2014年之泰山站。  待續… 更新日期: 2016/06

24_P3_1 _

南極概要(一)

南極概要(一)  李樂詩博士 南極,全世界最寒冷的地方,最低氣温爲攝氏零下89.2度,全年平均温度也只有攝氏零下25度,故有世界寒極之稱,深厚的冰層紀錄了地球千萬年的歷史。   南極的範圍相當大,地處南緯60度以南的地區,包括南極洲與南大洋,面積約1,4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中國面積的1,045倍,占世界面積的10%,是世界上第五大洲。 南極洲中部分地方是高原地帶,平均高度爲1,800米,這裡岩石林立,海岸陡峭,橫貫的山脈把整塊大陸分成兩半。而南極洲的最高峰埃爾斯躍思山脈的文森地塊(Vinson Massif of Ellsworth Mountains) ,高達海拔4,897米。 南極不只寒極,也是世界上暴風雪最頻繁、風力最強、最乾燥的地區,一年幾乎有八個月處於嚴酷的冬天。南極洲没有明顯的四季變換,只有寒、暖兩季短暫的。南極的寒冷,一天24小時都處於黑暗之中。待續… “極地博物館基金”李樂詩博士送贈本會《北冰洋探索》、《北極驕陽》、《珠峰密語》、《地球之子》、《火山之子》及《珍惜水源》等六款光碟,供各關心地球自然環境的讀者免費索閱,付寄光碟將同時附上本會榮譽會長關潔梅女士送出的”極地博物館基金”紀念章兩款,有興趣者請寄來郵寄地址,或電郵  careactionmacau@gmail.com 索取。

23_P3_1_used _

冰融實況(三)

冰融實況(三) 李樂詩 冰川後退 據2009年挪威一份關於冰雪融化的研究報告指出,自屸世紀90年代以來,西南極洲冰原流失持續增加,由別林斯高晋海(Bellingshausen Sea)至阿蒙森海沿岸的冰原,在1996至2006年十年內減幅達59%,尤以阿森海灣區的冰川變薄迹失量高達年500億噸冰雪至1,370億噸冰雪,相當放目前北半球格陵蘭冰原的流失率。 阿蒙森海灣區位處西南極海洋冰川帶,該區冰川的底部處於海平面之下,靠巨型厚冰來鞏固,一旦沿岸的冰層消融變薄,就會加速冰川下滑情況,促使海平面上升。 據ACCE報告顯示,目前該區的派恩島(Pine Island)冰川流速較上世紀70年代快60%,而鄰近的特懷特(Thwaites)冰川及幾個冰川都相繼變薄。由於阿蒙森海灣區含冰量占整個西南極洲,由於冰原擱在陸地的岩床上,而且受大氣環流的保護,温度和冰川移動情況相對穏定,內陸冰原反而出現變厚迹象。不過,據報美國一個研究指出,東南極洲沿海邊陲,自2006年起每年約有570億噸冰雪融掉,冰原穏定與否,實在有待進一步研究作實。   海冰有增有減 根據1979至2006年的衞星測量資料顯示,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南極的海冰幅蓋面積就以每十年增加1%,尤其在羅斯海,受大規模大氣環流影響,海冰增幅達每十年4.5%,其他地區,除了位於西南極洲的別林斯高晋海(減幅達每十年5.3%)之外,海冰都有明顯增幅。專家認為,在南極地區,風比温度更影響海冰的增減,因為海水是靠强勁的風力和極地的氣團把冰塊擴散,推離陸地,因而南極的海冰沒有像北極一樣大幅融化。   綜觀南極洲情況,冰架崩裂化成大小冰山漂洋過海,似乎是氣候異變帶給南極最觸目驚心的一幕。 「極地博物館基金」李樂詩博士送贈本會《北冰洋探索》、《北極驕陽》、《珠峰密語》、《地球之子》、《火山之子》及《珍惜水源》等六款光碟,供各關心地球自然環境的讀者免費索閱,付寄光碟將同時附上本會榮譽會長關潔梅女士送出的「極地博物館基金」紀念章兩款,有興趣者請寄來郵寄地址,或電郵 careactionmacau@gmail.com 索取。

22_P3_1_web

冰融實況(二)

冰融實況(二) 李樂詩博士 冰架崩塌 南極洲東、西兩面,中間由一條橫亘山脉分隔,西面的冰床位於海平面以下2,500米的岩層,東面的冰床則落在陸地岩層上。所謂冰架,就是由厚實冰層構成的廣大冰原,但漂浮在海上並與陸地接壤,是陸地冰原延伸入海的部分。南極洲最大的冰架是羅斯(Ross)冰架,面積較西班牙大一點。   根據ACCE報告,過去50年,南極半島的冰架面積總共減少了27,000平方公里,很多冰架都在迅速崩解。按英國南極調查局記錄,沃迪(Wordie)冰架在1991年首先被發現有後退迹象,現在已完全消失;1995年古斯夫王子弟兵(Prince Gustav)冰架崩塌,令原本與南極半島相連的占美斯.羅斯(James Ross)島分隔,從此兩島在冰海中遙遙相對;1996年拉森(Larsen)A冰架斷裂漂離大陸,使威德爾海(Weddell Sea)上出現許多小型冰山;2002年拉森B冰架崩裂,原因是冰川因該區温度上升而融化,冰水注入冰隙引致冰川崩離;2008年威爾金斯(Wilkins)冰架龜裂塌陷,并産生一條狹長的冰橋連係兩個小島。 冰架後退及崩塌直接對平面上升影響甚微,但是專家認為,冰架能阻止冰川滑向海洋,而且能調節冰川上空温暖的大氣,有助抑制冰川表面融化,而冰架一旦消失就會加快冰川的流速,令海平面急速上升。單是西南極洲的脆弱冰原若給融化掉,也足以令海平面上升3.3米,實在不能小觀。 冰川後退 冰川其實是一條冰河,在陸地或高山上經過多年積雪堆壓形成,并因應重力作用沿山坡向下滑落。在陸地岩層上形成的大片冰川,稱爲大陸冰川或冰原,而在海平面以下移動的,因而冰川後退并不是指向後移動,而冰川的分佈範圍縮小。   根據ACCE報告統計,南極半島總共有244條海洋冰川,而其中87%的冰川自1953年己開始消融後退,大量淡水流入海中,但由於面積相對小,不致造成大幅海平面上漲。據估計,每年大概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0.16毫米。然而,阿蒙森海灣區間Amundsen Sea Embayment)的冰川變化情況卻冷人憂心。待續… 更新日期: 2015/09

21_P3_2

冰融實況(一)

冰融實況(一) 李樂詩博士 偌大的南極大陸,大約相當於中國和歐盟加起來的面積,這個終年冰封的雪域,是全球科學家研究地球暖化的焦點,關鍵在於這裡的冰雪。科學家最近在《2009哥本哈根研判》(Copenhagen Diagnosis 2009)中公佈了南極洲每年冰融的最新數據,由2006至2009年期間,南極洲每年的冰原流失達2,460億噸冰雪,較2002至2006年期間每年流失1,040億噸冰雪的比率還要高,換言之,現時南極洲每年流失的冰雪量大概可以注滿93,181,818個奧運標準泳池! 地區性温度上升 根據2009年由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發表的《南極氣候變遷及環境報告》(ACCE)所示,在過去50年,南極半島的地表温度明顯有上升趨勢,西南極洲温度稍微上升,但南極內陸其他地區卻沒有太大的温度變化。升温最明顯的是南極半島西面和北面,錄得每十年平均升温達攝氏0.53度;西南極洲過去每十年温度升高攝氏0.1度。科學家指出,南極因為臭氧層效應,加劇了南半球繞極大氣模式(Sou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這個大氣環流系統控制,緩和了內陸受暖化的影響,保持低温水平;但與此同時,南大洋的盛行西風卻因高低氣壓差距而增强。據研究所得,自上世紀82年代以來,西風風力加強了15%,強勁的盛行西風爲南極半島來温暖濕潤的海洋空氣,令該區氣温變暖,釀成冰融和冰架崩塌情況。南極氣候系統因而出現了區域性差別。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冰芯分析推斷,南極氣温自19世紀末以來,平均上升了攝氏0.2度。即使內陸氣温稍微上升,但還是處於冰點以下,不致造成類似北極大量冰融的現象。不過,科學家還是高度關注南極洲的變化,一旦南極洲的冰原全部融化,會把海平面推高52.8米實在不容忽視。況且南極洲上空的臭氧洞會慢慢恢復過來,臭氧洞對當地氣候的影響會遞減,到時候,內陸有可能受到暖化的威脅。待續… 「極地博物館基金」李樂詩博士送贈本會《北冰洋探索》、《北極驕陽》、《珠峰密語》、《地球之子》、《火山之子》及《珍惜水源》等六款光碟,供各關心地球自然環境的讀者免費索閱,付寄光碟將同時附上本會榮譽會長關潔梅女士送出的「極地博物館基金」紀念章兩款,有興趣者請寄來郵寄地址,或電郵  careactionmacau@gmail.com 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