氹仔人的麵店
吳嘉偉,八十後,熱愛文學、戲劇、電影
它可能不是全氹仔最好吃的麵店,但凡氹仔人都一定吃過,而且是最有氹仔味的麵店;它、就是”蘇記”。這家位於官也街旁小巷內、氹仔街市隔壁不起眼的小麵店,沒有官也街浮華金粉的洗刷,只在牆身塗上平淡的綠漆油;這家遊客不會涉足、十年如一日的小店,連招牌都沒有亦不需要,因為麵店已經和氹仔的街坊們親如家人,它的味道、它的情誼,就是最耀眼的招牌。
在我有記憶開始,第一家吃的麵店就是”蘇記”。從老氹仔黎先生口中得知,”蘇記”老闆名吳蘇,老氹仔都會叫他”貔貅蘇”,上世紀40年代已在氹仔販賣糖水維生,氹仔的小孩都習慣叫他倆夫婦做”蘇伯蘇嬸”;小時候媽媽都會把我們放在”蘇記”食麵,然後自己去旁邊的街市買菜,把”蘇記”當成托兒所一樣。蘇伯蘇嬸人很友善,我覺得他倆都特別喜歡我們三姊弟,經常以”大B細B、霞女”的稱呼我們,像親人一樣。當年”蘇記”用的餐具很特別,麵不是用碗、而是用不銹鋼碟盛載,筷子也是色彩繽紛,小時候貪玩淘氣的我總喜歡用鴛鴦色(不同顏色)的筷子吃麵;還有那盛著鳳爪、雞翼等的紅色藍色塑膠小桶,讓人印象最深刻!而在熙來攘往的早晨,店內的客人盡是相熟面孔,既是鄰居又是朋友,剛逛完街市的主婦替家人買早餐、準備上班的工人等著外賣、趕巴士的學生在狼吞虎嚥,你談笑,我吃麵,綜合起來足以構成一幅最真實的”氹仔.人.情.味”。我最愛吃的是例牌”魚蛋香腸雞翼麵”,這個名已經熟得像順口溜一樣,老闆把麵餅放水煮熟,然後”叮叮叮”地揮動剪刀剪著配菜,放上幾滴香油,不消三分鐘,一碟香味四溢的麵就送到面前。”蘇記”用的湯是一種很入味的清雞湯,袐製的雞翼也炖得很軟,最特別的是他的甜豉油和甜辣醬,我們經常會加很多,把麵弄得很濃味,還有不得不提它的白粥,那是我這輩子吃過最特別最綿滑的白粥,它的質感做得跟豆漿一樣濃郁,而我姐最愛吃的就是”蘇記”的炒麵,可惜後期就已經沒有再做;其他的如鳳爪和魷魚等都很好吃,現在講起來真讓人口水直流了。
其後搬離松樹尾,升上中學以後,去”蘇記”吃麵的機會越來越少,偶爾會去一兩次,那時老夫婦已經退休由女兒繼續經營,但他倆偶爾也會坐鎮店內招呼客人,可能因為年邁關係,他們都不太認得人,包括我,但厲害的是他們打點店務的手法依然純熟。其後有傳因後繼無人,想要結束營業的消息,一眾氹仔老饕客大感可惜,大家都把握時間能多吃一碟得一碟;我試過一次帶幾個中學同學到”蘇記”開餐,嚐嚐那陪我長大的味道,同學們都覺得這種像”車仔麵”形式的很特別,個個人一碟接一碟連麵湯都喝光,捧著肚子回家。
最近一次吃蘇記的麵,是年多前的一個早上,突然心血來潮很想吃“例牌麵”,換過衣服就出門。清晨的官也街很寧靜,沒有假日的喧囂,卻有清脆的鳥鳴,天氣有點涼快清爽,仿似小時的情景;步入小巷,已聞到陣陣親切的麵香,也看到老闆娘(“蘇記”的女兒)在辛勤地打點店務,我坐上木製的圓形摺疊椅,點了一個例牌的“魚蛋香腸雞翼麵”,和小時候一樣加很多甜豉油和甜辣醬,依舊拿起鴛鴦筷子,慢慢享用著那一口一口的氹仔味。
現今社會講求變通,食店都主張在食物和服務中創新求變;唯獨”蘇記”仍堅持它的”味道”,代代相傳。不幸的是,最近我經過”蘇記”,發現閘門深鎖,問及街坊後得知”蘇記”因為各種原因,已經停止營業,很遺憾未在停業前多吃一碟麵、沒多拍幾張相片,而最感嘆的是,氹仔人又失去了一種屬於我們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