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en Lei Leonardo Sai Hoi
“靠山食山,靠海食海”各地美食會從食材、烹調方法、用餐禮儀等方面反映出一個地方的飲食文化。民以食為天,嘴饞的我在漫遊期間,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品嘗各地的地道美食,用味覺來深深體驗當地文化,來到蒙古都一樣,以下分享一下我在烏蘭巴托難忘的飲食趣事。
第一印象往往都是最難忘的,而我在蒙古的第一餐也亦是難忘的。事源當時知道自己的火車車期有誤,在不能上網、言語不通以及餓意來襲的情況下滯留烏蘭巴托,所以我在酒店附近找了一間地道餐廳解決午餐。餐廰門面雖然不太起眼,但門外的食品圖片令我產生興趣,店內只有六、七張枱,簡潔衛生,没有多餘裝潢,只在牆上貼有只有蒙語圖文並茂的菜單。
眾所週知,蒙古草原的羊肉非常美味,來到此地當然要一嘗羊肉的滋味,但單看圖片未能立即分辨是牛是羊,所以我找了店員阿姨,嘗試用普通話和英文查詢,但都未能成功。之後,我開始使用最古老、傳統而實際的國際語言—-身體語言〈指手劃脚〉溝通。我先用手放在頭上比一比角的模樣,接着店員阿姨用一隻手模仿我在頭上做了隻角,另一隻手指着菜單解釋一番,她雖然誠懇又耐心,可是我一點意思到領悟不到,最後我情急之下,想到一個方法來解開了這個困境。此時我的手還在頭上比着角,嘴上就發出了“咩”一聲,阿姨呆一呆,我生怕她聲不到,又長又響地又“咩”了一聲。這時,整間餐廳瞬間靜了,她眼定定望住我,餐廳內其他食客的目光都聚在我的身上,我意識到我真的“咩”得太大聲了。阿姨以大笑和知曉的眼神回應了我,在菜單上指一指,跟我一樣輕輕的“咩”了一聲,就轉身走了,漫長的點餐過程終於在尷尬的氣氛下完成。在等待餐點期間,有年青食客和我點頭打招呼,還指一指自己食品,豎起一個大拇指,“咩”了一聲,跟我開了一個小玩笑,他還教我羊的蒙古讀音。
約十多分鐘後,餐點上桌,一杯熱奶茶加上一碟羊肉飯。奶茶溫熱,少少燙嘴,微甜散發出羊奶香味;而羊肉飯方面,除了有兩個飯球和羊架之外,還伴有沙津和炸薯塊。羊架用洋蔥和香料調味烤熟,多汁細嫩,油香滿溢,一試難忘;沙律由青瓜、蕃茄和馬鈴薯為主要食材,以蛋黃醬拌勻,是常見的西式沙津。一頓下來,食飽食足,都只不過是人民蒙15圓左右,滿足非常。這間家庭小館雖然外表平凡,但這裡令人驚艷的食物,耐心的阿姨和友善的食客,給我一個非常難忘的用餐體驗。
後記:第二天去同一餐廳用餐,阿姨還記得我,繼續跟我“咩咩”和“哞哞”〈牛叫聲〉溝通。